且摄。且行。且爱。且走。
容忍,谦卑。恩慈,柔和。
活着的意义。

相见怎如怀念


 

  回想起年少的自己。敏感。多疑。软弱。逞强。

 

那时候,总是会因为各种因素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桎梏中。对那时的自己来说,这桎梏是多么难以挣脱的泥沼。深陷其中,总希望能有另一个人能伸出手拉我一把,让我摆脱那样的困境。

 

庆幸的是,在每个困境里,我总能遇到愿意给我温暖的人。有的人真的是独独为了温暖我,有的人却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温暖的人而给了我希望。而我,在挣脱每一个泥沼之后,都会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或短暂的情侣,然后再在缓慢又湍急的时光洪流中慢慢分散成路人。

 

这样的生存方式一直持续到我十八岁。那年我在读高四。我又不可避免地在那个注定慌乱的年纪陷入了人生的迷茫。我开始从身边寻找能够拉我出泥沼的人。

L是我在那个复读班的同学。他跟我们都很不一样。因为他那年已经是第三年复读了。在我们这群浮躁少年当中,他理所当然地与众不同。沉默寡言,但却带人温和有礼。从来没有听过他高声说话。在那群总喜欢大吼大叫的男生们中间,他更像个英国绅士。

L还写得一手好字。在那个老师天天强调着字如其人的年纪,他那样一手瘦金体真的是太吸引女生的目光了。

 

当然,我也是被他吸引的一份子。

 

不过不同于那些总想开始一段朦胧的爱恋的女生们,我从来没有渴望被他选中成为他女朋友的想法。我只想靠近他,吸引他,让他温暖我,让我在自我的桎梏中相信即使我一无所有也还是有人会在我身边。

 

不得不说这些男生女生暧昧朦胧的游戏,我总是玩得得心应手。一些刻意营造的对视,一些若有似无的触碰,一些模棱两可的关怀。大概对他这个屡次高考失利的人来说,我这个随随便便就考到一本,只是因为离我想去的学校差了一分而选择复读的女孩,本身就是一个他渴望靠近的人吧,总之,我如愿以偿地成了跟他关系最近的女生。一起吃饭,一起出板报,一起在难得的假期里回到教室自习。

 

那样朦胧而暧昧的关系。我们却都没有点破。

 

和L走近带来的一大后果就是,我开始迷恋上阅读和写字。我并没有像其他很多同学那样,千方百计求得他一张字,然后贴在某处,欺骗自己说会照着练结果却鲜少再想起。我只是喜欢写这件事,并不在意字好不好看。(当然写多了以后我自己也发现我的字变漂亮了,但这是很久以后的事。)

 

在大量的阅读和写字之后,我发现我变了。我不再需要祈求别人的温暖来带我出泥沼。我开始正视自己的软弱,并鄙视自己的无聊。渐渐地,我不再刻意靠近L。甚至,我在疏远他。

 

后来,突如其来又如约而至的高考到来。考完后,我们各奔东西。

 

几年后(原谅我已经不记得是2年还是3年),我忽然收到一个QQ的好友申请。是L。当时我看着这个名字,百感交集。却迟迟无法点下那个接受按钮。

 

我开始时常回想起我的十八岁。回想起和L相处的那些细碎的片段。

 

几个月后,我才有勇气点下那个接受。然而,我们从来没有聊过天。

 

偶尔,我会看到他更新的空间状态。非常少,一年大概只会有一两次。直到看到他结婚的消息。

 

我时常会想,当时的我为什么没有点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呢?若是我们在一起,现在会是怎样的呢?然而现在回想起来,我当时其实已经深刻地知道,他再努力也考不到跟我一个档次的大学,因为他从心底排斥西化的知识,数学、英语,都是他的死穴。而从不同档次的大学出来,就意味着思想层次的不同。这些不同是多么可怕,再深厚的感情也会在这样的不同种被磨灭焚毁。

 

多年后的今天,我也已经结婚生子。在人海寻觅了多年,我也再没能找到一个像L那样的人。但即使在他没结婚的时候,我也不曾想过回去找他,他也从来不曾联系过我。甚至连同学聚会,我们都下意识地避开彼此,从未谋面。我们都知道,时光的洪流冲刷过后,我们都被搁浅在了不同的浅滩,再也无法回到当初的环境,孕育当年的感情。

 

直至现在,我还是会经常怀念起L。怀念起那个在黑板上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的少年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6.06.30

评论
热度(3)

© 薇言達意 | Powered by LOFTER